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动态

韦跃国的乡村振兴梦

    一带一路网河南讯(国际记者 赵晨河 通讯员 陈威 王予新 报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5月12日,在这个花香四溢、万物繁茂的季节,柘城县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迎来了他们一年一度的研学之旅。这次的目的地是充满田园风光的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国企辞职摇身一变成为“新农人”,身价千万却毅然回家种田,他就是柘城县岗王镇韦堤口村人韦跃国。在过去的十年间,他成立绿色农业生态园,成为柘城县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典型代表之一。5月13日,记者倾听了这位乡村振兴人的故事与感悟。


    身价千万毅然返乡创业
    提起韦跃国,在柘城县岗王镇几乎无人不知,作为跃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瓜果蔬菜粮食种植大户。
    记者初见韦跃国时,他一身运动衣,衣着朴素,笑容爽朗,丝毫没有身价千万的架子。与他在田里交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他手掌厚实的老茧,采访间隙中他“见缝插针”地与工人沟通拉土事宜。“我们与土地打交道就是一天到晚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处理,忙碌但很充实。”韦跃国笑笑说。
    据了解,2008年韦跃国从国企辞职之后,他瞄准商机,下海做了多年生意。2014年,他回到家乡拿出资金一千万成立了跃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下决心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消息传至家中,亲朋好友都很诧异,甚至有人说他瞎折腾。但韦跃国却说:“家乡有广袤的土地,又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只要自己吃苦肯干,种田也能闯出一片天地。”打定主意的他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流转承包了近百亩农田,开始了他的农夫生涯。
   “你本在国企上班,辞职下海做了多年生意后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怎么会又想到拿出千万资金回家创业种田?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决定。”
    面对记者的发问,韦跃国解释道:“虽然在外面工资待遇不错,但我从小就和土地打交道,选择返乡也为了‘圆梦’,回到了‘梦想’最开始的地方。在外面工作虽然收入比较高,但长时间离开家乡总觉得没有‘根’。再加上我骨子里有对农业的热爱,这是我辞职回家种田的主要原因。”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    
    走进跃国绿色农业生态园的大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果树管理技术合作单位”“柘城县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等牌子映入眼帘。春日阳光下,上百亩枣树、桃树、梨树等果树沿着园内小路绵延,绿意盎然、景色宜人。一片片智能温室大棚和种类繁多的果树以林荫小路串联在一起,链接成一座乡村游园。
    在与韦跃国字里行间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他对农业真切的热爱。“掐尖,就是在结果枝上,掐去末端的新叶新梢,只留下一定数量的叶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多枝条生长,减少养分消耗,让养分更集中地供给果实,从而改善果实品质。要提高果实的品质,除稳定树势外,还会应用套袋技术,起到防止虫害等效果。”韦跃国兴致勃勃地在一棵桃树旁对记者“科普”道。
   据韦跃国介绍,从2015年创业至今,共流转土地1080亩,种植了猕猴桃、草莓、葡萄、冬枣、蟠桃等10余种蔬果及小麦,养殖了鸡鸭、鱼塘等,确保果园里一年四季都能挂果。“对生态园来说,只种植单一的品种确实更方便管理,但也很难维持客流,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确定发展多元化的模式。”韦跃国说,农业种植的有机废弃物和养殖的粪污循环再利用,形成了种养循环的绿色闭合模式,不仅有效节约了化学肥料成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然而韦跃国告诉记者,这些成果和种植技巧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得来的。“农业的生产周期比其他产业要长,前三五年基本是在打基础,赚不到什么钱。”韦跃国淡然地说。
   “资金压力大,实际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有想过放弃吗?”记者问道。“既然选择了发展生态农业,我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么多年种田以来,整体盈亏持平,我坚持的动力就是我对农业热爱的情怀,一直很感谢家人的支持。”韦跃国坚定地说。
    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时代发展地很快,但不论怎么发展,土地就是我们的饭碗,孩子们应该要认识土地,了解农业。”韦跃国说,多年的实践坚定了自己希望打造一个综合性“农业+研学”基地的决心,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了解农业的平台。
    说干就干,韦跃国以生态为特征,以学生实践体验为核心定位,结合特色产业,开设劳动实践教育、艺术与文化体验。同学们可以在生态园里了解农业知识和进行劳动体验,知农事、学农耕,丰富社会生活,提升劳动技能。近年来研学基地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研学教育”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韦跃国告诉记者,未来,他将发展“农业+文旅+研学”的综合性农业观光研学基地,推出更多具有特色的研学课程和观光活动,让更多孩子认识到平时吃的粮食长什么样,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是从哪来的,从而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健全的下一代。目标是要做成普及农业知识的博物馆,同时发挥带动作用,促进更多的人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审:梓 艺

关于作者: Betty

热门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