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网广东讯(记者 陆丽萍)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同时也彰显了基层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的成效与温度。日前,记者获悉,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动力,创新实践“发展合伙人”机制,紧密汇聚企业、社会组织及专业人才等多元资源,共同满足“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的民生诉求,为其他地区的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例借鉴。
老有所养:高档酒楼变身长者饭堂
“以前总担心外面的饭菜不合口味,现在好了,这里不仅菜品丰富,环境也舒适,最重要的是价格还实惠。”提起金悦海鲜酒楼,大岗镇新联一村村民张伯赞不绝口。今年8月,新联一村党总支部与辖内金悦海鲜酒楼建立“合伙”关系,共同探索“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合作新模式,将原本只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酒楼一楼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长者饭堂。此外,酒楼大厨们还根据长者的口味和健康需求重新设计菜单,既有清淡可口的粤菜,也有营养丰富的炖品。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尊重。自开业以来,长者饭堂已累计服务了2886人次,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长者就餐专区
金悦海鲜酒楼的负责人表示:“成为‘合伙人’,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社会形象,还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和额外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为社区的长者做点实事,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新联一村的党总支书记也强调:“通过‘发展合伙人’模式,我们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解决了长者的就餐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幼有所育:党群阵地化解托育难题
基层党委创新采用“资源置换”策略,通过让渡部分辖区公共空间,吸引社会组织与市场主体入驻——这一举措在青少年成长支持领域尤为亮眼。以豪岗社区为例,社区党委与崇原AI智习室携手,开创性地提出了“公益+低偿”结合“一般化+定制化”的合作模式。具体而言,社区提供场地作为智习室的运营空间,智习室则为辖区内的职工子女提供课后晚托服务,既减轻了“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压力,又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高效学习的乐园。学生家长张女士表示:“自从有了这个晚托班,孩子不仅作业完成得更快了,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我们家长也放心多了。”
而在二湾社区,党委积极搭建桥梁,链接社区内的社会组织资源,与“合伙人”共同创立了“幸福加油站”公益咨询服务项目。这个项目以社区驿站为服务基地,邀请了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入驻,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专业咨询服务。项目不但成功帮助了数名困境儿童克服厌学情绪,还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生动诠释了“幼有所育、幼有所教”的核心理念。参与项目的学生家长李阿姨感慨地说:“多亏了‘幸福加油站’,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家里的气氛都和谐多了。” 据统计,该项目已惠及60人次,有力推动了社区家庭关系的和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向发展。
AI智习晚托服务及“幸福加油站”公益咨询服务
难有所帮:服务集市筹集发展基金
党建引领聚民心,公益活动暖乡间。在乡村振兴的发展征程中,大岗镇积极探索“党建+公益”的新模式,巧妙地将公益慈善与“幸福里”党群服务集市相结合,不仅激活了各村(社区)的蓬勃活力,更汇聚起一股温暖人心的强大力量。
为了招募“公益爱心摊”发展合伙人,大岗镇党委广泛动员党群、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倡导以“志愿摆摊、低价义卖、收益捐赠”的形式参与集市,让每一次交易都满载着对家乡民生事业与乡村振兴的深情厚意。
在“公益有你,月满岗城”幸福里夜市中,摊主们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按照销售额的10%捐赠给镇慈善基金会,助力民生改善与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书店老板李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员,他精选书籍以优惠价格义卖,并将部分收益捐献给村(社区)慈善基金,“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更多人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能为社区的发展尽一份力。”据统计,夜市活动累计收入1.54万元,为公益事业和乡村振兴拓宽了资金来源。
“幸福里”服务集市设置“公益爱心摊”
这笔资金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民主与透明。在大岗镇的指导下,各村(社区)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群众意见,精准运用慈善基金会资金开展了一系列民生事项。例如,在岭东村,利用慈善基金对村里的几位低保户进行了房屋修缮,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在二湾社区,则组织了对孤寡老人的节日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了温暖和关怀。截至目前,各村(社区)已成功实施9项民生事项,覆盖困难群体慰问、居住环境改善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事有所办、难有所帮”。
亲子厨房、曲艺教学、解痛按摩、公益篮球班……随着越来越多的惠民场景和服务功能“解锁上新”,居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已有9家市场主体、6家社会主体以及3名专业人才与18个村(社区)达成合作意向,涵盖餐饮、花艺教学、少儿培训、心理咨询、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这充分展现了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间协同合作、共赢发展的新模式,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与民生幸福的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张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