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徐占忱: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

  作者:徐占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部长、“一带一路”研究部部长)

  一带一路网北京讯(特邀首席新闻观察员 鹤霖 报道)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作为极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给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方案,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10年多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展现出其理念的先进性,而且显示了中国携手各方务实推进的强大实践能力。未来,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坚持合作共赢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同时,世界和平、发展、治理、信任赤字有增无减,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抬头,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更加公正合理、更趋平衡、更具韧性、更为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符合人类整体利益,蕴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显现出破解全球发展困局的引领性和创新性,其倡导的开放性、包容性、平等性,给陷于困境中的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并践行适应时代发展的全球观、发展观、安全观、开放观、合作观、文明观、治理观,跨越了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汇聚了全球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围绕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的实践,增进了共建国家发展能力,给共建国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加快形成,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大流通,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大动能。10年多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一批国家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强大的稳定性力量,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世界来说,这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也将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和实践平台,将为全球共同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图景作出更大贡献。

  展现实践成果

  只有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才能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自倡议提出以来,相关国际合作从无到有,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大写意”迈入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工笔画”阶段,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极大增强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信心。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作为当代最广泛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中欧班列、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有力促进共建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持续惠及共建国家人民。这些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积极推动同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双边及区域性命运共同体,有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更面向未来,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根据形势和条件变化推进实践创新,不断夯实发展根基。要加强制度供给和各方需求的适配度,稳步拓展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潜力,提升合作水平。

  不断取得实效

  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成效,必须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秉承开放包容,提升合作质量,拓展合作领域,深化互联互通,着力推进绿色、创新、健康丝路建设,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大改革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坚持开放包容,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发挥好大项目引领带动效应,根据实际需要打造更多聚人心、接地气的项目,不断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

  此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发挥好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共建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强数字领域合作,推动共建国家数字化转型,努力缩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鸿沟,助力其创造新就业、催生新产业、抢占新赛道。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切实提高共建国家人民健康福祉,提升应对重大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底色,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合作,助力共建国家实现绿色转型,提升共建国家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徐占忱

  xuzhanchen

  徐占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战略研究部部长,兼中心“一带一路”研究所负责人,研究员,国经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心党委委员。管理学博士。曾在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在站)工作,有多年省级政府部门行政工作和国家重点高校教学工作经历,2009年底入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近年来,作为课题组长、副组长和主要完成人,主持或参与有关“中美关系”、“一带一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战略等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参与有关方面交办的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建设评估、改革开放40周年百企调研、海南建省30周年文件预研等多项重要任务。参加国内广东(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等)、广西(“十三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内陆开放型高地建设等)、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等)、福建(厦漳泉一体化、晋江外来人口市民化等)、重庆(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等)、河南(郑州大都市圈建设等)、浙江(温州华侨综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江苏(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等一批省市委托项目。多项参研成果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多年参与全球智库峰会、中美“二轨”对话、创新经济论坛(国经中心与美国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共同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板块)等重大活动领导人主旨讲话、谈参、总结报告撰写,参与一批中心上报国办、中宣部、中财办、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国安办、国研室等重要文稿的撰写。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5号(100050) 邮箱:zhanglujacky@163.com )(简历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延伸阅读】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李晓峰、蔡欣铭,作者分别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历史与现实逻辑的必然要求。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新发展格局的交汇点和关键环节,“一带一路”关系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共建“一带一路”为畅通国际循环带来了新的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畅通国际循环对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疏通国际循环的“堵点”,激发外循环体系的活力,其中“堵点”主要体现在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全方位遏制、打压、围堵,东南亚区域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替代中国承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制造与出口,地缘政治冲突和逆全球化加大了国际合作的不确定性等外部不利形势,以及我国传统的数量型要素红利逐渐消失,自身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内部阻碍因素。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我国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高效结合,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建设,注重制度型开放与结构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线,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规则、政策制定上的参与度与话语权,有效弥补我国对外开放制度短板,推动我国从传统的产业型开放向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转变。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以“硬联通”为基础,结合我国全产业链优势,带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发展中国家改变依附式的国际分工地位,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向发展导向变革,为全球权力再分配、优化世界经贸合作的“游戏规则”提供了新的机遇。结构型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逐渐形成“周边—亚太—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演进趋势,逐步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具有集聚与辐射效应的境外经贸园区,推动外资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实现结构型对外开放。

  共建“一带一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带来的溢出效应有效提升了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横向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为我国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纵向关联沿海港口城市,形成陆海联动、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引擎。其中,乡村作为巨大的消费和要素市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着力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越来越多乡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借助“一带一路”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当地农业产业从单一的原材料生产向品牌化发展,并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以及“丝路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贸易方式,使乡村特色产品与文化走向国际,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同时利用“一带一路”有效盘活乡村消费潜力,优化乡村收入分配格局,激发国内国际双循环活力。此外,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构建国际产业分工网络,将国内富余的产能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方式促进国内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生产效率,为国内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新的空间,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并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并进是应对百年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有效整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依据,“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后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与新发展格局的目标紧密交织。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应对百年大变局的顶层设计,是基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前进方向与推进路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第一,“一带一路”作为联通国内外的重要桥梁,要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重要目标,将疏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作为重要任务,在强化内外市场联通、基础设施联通和资源联通作用的同时,深挖“一带一路”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拓展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广度与深度,提升“一带一路”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力。第二,通过优化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参照,逐步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序运行。第三,依托“一带一路”在“硬联通”上的成就与优势,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中欧班列与境外经贸园区的建设,畅通陆上通道,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欧亚非地区的合作,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和价值链,助力中西部地区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延伸阅读】

  “一带一路”未来如何建设?这份报告给出3点建议

  2023年10月8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下称“广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全球经济治理学术论坛在广外黄埔研究院举行。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等话题展开探讨。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论坛上,广外原党委书记、原校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隋广军发布了《“一带一路”十周年研究报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机遇挑战与未来十年》。报告共10万字,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题,总结了十年经验、分析了当前的国际环境,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建议。

  广外原党委书记、原校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隋广军。

  报告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一个十年,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加快重构、全球治理日益分裂的十年。历经新一轮科技革命、世纪疫情、大国战略博弈等冲击,“一带一路”建设经受了考验和挑战,从战略构想转化为民生实景和发展实效,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重大成就。“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发展铸就了共生共治的创新道路。

  下一个十年,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报告认为,未来十年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及时科学谋划未来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

  具体来看,要在继承与巩固前十年建设成果基础上,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质量实践平台,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以“一带一路”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把“一带一路”塑造成全球南方合作的新高地。

  同时,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导向,共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将“一带一路”的“大写意”因地制宜与各国发展战略精准对接,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加强“共治”,在“五通”建设基础上谋求新突破。突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以东南亚、西亚、中亚和金砖国家为重点区域,推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货币金融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合作新成效。

  报告还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多双边合作机制,培育“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合作新增长点,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合作,提升规则标准“软联通”,打造优质民生工程,优化国际传播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扎牢国内外风险防控网络。

  “当今世界正经历动荡变革期,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方案。”广外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说,学校发挥“多语种”和“多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研究。

  广外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广外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

  石佑启介绍,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办学优势,深化理论创新,明确学科方向,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快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来源:一带一路门户网

  编审:张兆伟

关于作者: helin

热门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